找不着北的豆瓣

依稀还记得,很多年钱我来豆瓣的时候,那是06年的事情了。Web 2.0刚开始兴起,O’Relly 那本Web 2.0 Principles and Best Practices刚出来不久。那时的我并不明白什么叫做Web 2.0,但是对于这个浅绿色的素朴网站充满好感,并沉迷于阅读一篇又一篇书评。

豆瓣一直有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功能是喜欢xxx的人也喜欢xxx,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就不断的在这些喜欢中转来转去,认识了许多新书,了解了许多世界。当然,还有豆瓣电影,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东西,尽管我对看电影并不如读书那么感兴趣,但也帮助我发掘了众多有意思的电影。这种推荐功能也是豆瓣引以为傲的“个性化推荐”。

长期以来,我把豆瓣当做一个书影音的地盘,但显然豆瓣并不仅仅想把自己限制在这方面。正如阿北在博客(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11/06/01/1437/)里面写的豆瓣试图做的是“生活发现”,而书影音不过是切入点。08年的时候豆瓣推出了我去的旅行分享,但那时的lbs等各方面都不成熟(事实上旅行并不是lbs,而旅行也不是那么日常),但同城却是很成功,不过恐怕还是没有小组来得活跃。依稀记得很多年前豆瓣小组的pv就已经占据了整个豆瓣的绝大部分,不过那时候我还没有怎么混小组,很多年后我从小组中抽身出来发现,其实对我最重要的并不是小组,而是读书和电影在帮助我发现和认识世界。

毫无疑问,豆瓣的小组功能确实是非常的独特,但我不知道阿北是否想通了豆瓣的根本是什么。豆瓣的历次改版都不断的强化SNS功能,但我却发现主页上却越来越混乱,当然这与我的友邻质量下降有关系,但一个显著的方面是各种我并不需要的信息也逐渐多了。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但豆瓣却未曾在这方面有过努力。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缺乏的不是信息,而是如何从这泛滥的资讯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帮助用户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将是未来互联网网站必须要做的,因此我将一直看好Google这样的服务。

豆瓣试图做一个无所不包的“生活发现”,但当它从简单的书影音扩大到其他的方面以后,人们开始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越来越多,反而找不到自己和豆瓣的定位。有很多次我比较豆瓣和人人,发现除了维系朋友之间的关系和八卦,我其实在人人上得不到什么其他的附加价值,或者人人的价值就在于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试图重新认识豆瓣,我想豆瓣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这个目的应该怎么去做。当阿北提出“生活发现”的目标以后,我开始明白豆瓣的一系列作为,但同时也感到了惶恐。这惶恐来自于豆瓣团队对于自身的定位以及对于内容的掌控不清晰所引发的担忧,这种担忧来自于豆瓣长期的尝试中所展现出来对自身的不明晰。我不能说“生活发现”是不是一个很好的目标,但我希望这种目标能够落到实处。

一直以来,对于Web 2.0我的核心理解是用户创造内容,但并不是什么内容都有价值,或者我们该重新明晰目标,究竟是如何为用户服务。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抄袭,互殴成风,豆瓣的存在已经是难能可贵,我并不愿意失去这样一个优秀的网站。

http://www.douban.com/note/156020615/

发布者:巫山霏云

巫山霏云,87年生巨蟹,文科生,IT男,喜读书,不求甚解,

加入对话

2条评论

  1. 用户创造内容,同时提供给用户过滤资讯的机会和选择,可惜豆瓣不是GOOGLE百度,这种要求会不会比较难了点。其实小组功能可以说就是对咨询的一种过滤,包括豆瓣那个小网站,让爱好相近的人分享更多。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