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春不遇

听着《不能说的秘密》中的音乐,有一种欣慰的感觉蔓延全身.在路小雨那一段细细聆听着的,是不断重复着周而复返的心情,缠绵于思绪飘荡,徜徉于虚空的无所在

偶尔带动的若干往事夹杂在生活的种种碰撞中,和代码的注释交相辉映,凝聚成一刻的怀念,泛滥了一键盘的激情.

有时也才发现原来我曾渴求过,只是后来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渴望什么,于是成就了徘徊中的惆怅,只是好似绝望的那一刹那我什么都不再渴求….

在天气又突然转冷了的时候,心却一直在躁动着,这个冬天才离开不久的日子,荷尔蒙更加肆意的狂放

于是我们渴求一切,在这里挣扎生命

只是也许过尽千帆皆不是

只是当明天就可能离开的时候,不再更多的渴望

还能做什么?做爱吧

当我们沉迷于自己的行为时又是否曾经对本身的存在的理由的可能性存在过任何的怀疑与思考,当一切已经过去的时候才恍然发现原来当初的选择已是社会所同化的产物,丧失了自己的存在,已然无法寻觅一个确切的可能性为我们自己开脱,他人即地狱,为何不说我们自己就是魔鬼呢

命运悲剧

又想起美学课上所提到的

真正的悲剧在于命运悲剧:明知其不可,却不得不为

脑海中容易转想起纳博科夫在《lolita》中写到的: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恍惚间,梦醒了

原来俄狄浦斯站在面前

还有与西西福斯同样执著的巨石

颤抖着,想起叔本华

买书如山倒

豆瓣有一个小组的名字叫做”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颇为贴切的将一批广大的爱书同志们的心情准确的用文字表述出来.近来亦颇为惆怅的发现自己也如此一般,看书的速度似乎远远跟不上自己买书的速度.而就更加不用说那些书痴了,更说不上《嗜书瘾君子》们

买书的时候总囤积着一种感觉,那是一种热情,对于书籍所带给自己的知识的快感的期待,所以琳琅满目的书架上给人的总是无限遐想.《查令十字街84号》虽然只是薄薄的一个小册子,却将每一个读书人和爱书之人的感觉一字一词的勾画出来,所以一直被誉为”读书人的圣经”,而其中快乐大概只有每个爱书人自己才知道

倘使自己未压下数十本书在那里静静的等待宠幸,也不会如此的紧张.年前曾说未读完之前不再买书,可经过书店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想瞅一瞅,一旦误入其中只能暗自希望自己没有带钱,否则又可能柴米油盐无处支出了.转眼间这个学期开学还不到一个月,已经购入了数百元的书籍,只能暗地里安慰自己,把money拿去买书总比被花费于他处要更为值得

书放在那里,却总是没时间,或者是没机会,有时候是没耐心,更多的实惠哦恐怕是没心情来阅读,唯恐玷污了自己心中的那片神圣之地.所以有时候不敢多看几眼书桌,唯恐和满架的幽怨所对视

虽然未到痴迷的地步,但抚摸着书脊总有一种愉悦总指尖蔓延到心头.装帧的好坏定然会影响阅读的心情,好的纸张带有的独特质感可以和油墨香气一起令人沉醉其中.而电子书,始终无法具有纸所有的独特质感,无法带来翻阅时那种舒适的质感

慢慢的桌子,柜子,抽屉已经装不下了自己所有的书籍,于是从一张桌子蔓延到另外一张桌子.有时候LBB取笑说哪个女孩子嫁给你就幸福了,有那么多书,我只是笑笑,心里却也颇为暗自期待.而倘使真有女孩子能够读过大部分我读过的书,我便颇为欣赏,也许在我心里,这读书已不仅仅是读书,而更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

有时候被人看来读书颇杂,但只有自己方才明白几多斤两.即便书山有路,但恐怕也只是前行了一小步,尽管知道无法阅尽天下书.慢慢的看着豆瓣上自己已经读过的书(170)慢慢的超过目前想读的书(110),知道这虽然不多,但是却是一个慢慢的进步

于是期待下一个时间,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心情,将自己融入到一片天空.那里,没有喧嚣,没有浮华,没有利益冲突,可以安静的,在一片淡蓝的天空下,和清风一起拂动书页,安静的珍惜每一页的心情,于是希望,我有一所房子,拥抱大海,面向书山,装载人生

累的感觉

似乎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就那么铺天盖地的袭来,突然而然的将自己压在了五指山下

于是我就这样在五指山下压抑着,甚至连话也无法说出来

只能选择沉默,也许只是无言以对

觉得自己忽然就那么累了…不再想想了,也许是这几天看书看得太猛了一点吧

告别,选择什么?

选择哲学,我始终不后悔,尽管可能毁灭

走在边缘,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随时可能会掉下去

钢丝的两边,我无法知晓是否是实地,但实地又是什么?

一个岛的可能性,似乎,也就是那个乌托邦的上帝

真喜欢,这种痛苦的快感刺激着疲弱的灵魂

但这一刻,没有了知觉,如临死亡

既然说不出话,那就不说是吧

所以说离开的人是不会迟疑,迟疑的人不会离开

@ 2008-03-07 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