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冰消溶

行在学校里,依稀还可以看见一点雪的残痕,还有那未曾消溶的雪人.

武汉的朋友说武汉的天气便是如此,上午下雪下午便会消溶.但是还是会有残留的痕迹,一如那墙角的旮旯弯.

冬天很适合看书,看电影,没有了春天的妩媚,夏日的浮躁,秋日的阳光.冬天给人的是寒冷和严酷,让人肃穆.最近看尼采,看《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我以为以前数学家都是哲学家,以前,的确是的,但是后来变了,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变的.所谓誓言不过是欺骗人所用的一种高级技巧罢了.

我很惊讶,数学物理曾有多少人精英为之疯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托勒密,高斯,牛顿,莱布尼茨,柯西,欧拉,拉普拉斯,可以数的不可以数的…如满天繁星,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面对他们我感到卑微,感到

但是,休谟的却产生了怀疑,正是我所疑问的:

休谟在他的《人性论》(1739-1740年)一书中,休谟强调,我们既不了解精神,也不了解物质,两者都是虚幻的。我们只接受感觉,诸如印象、记忆和思想等简单的概念只是这些感觉的模糊反映,任何复杂概念都是简单概念的集合。精神实际上只是我们的感觉和概念的集中,除了可以通过直接经验所感知的事物,我们不能假定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然而经验只能产生感觉。

休谟对物质持同样的怀疑态度。谁能保证有一个永远存在的实物的世界,所有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我们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感觉。重复地感知一张椅子并不能证明这椅子确实存在,时间和空间只是我们产生概念的方式和顺序,同样的,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概念在习惯上的一种联系而已。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或是因果关系,都不是客观实在,我们被自己的感知能力所迷惑,因而相信了这样的实在:存在一个有确定属性的外部世界。这实际上只是一种无根据的推论,知觉的产生是不可理解的。我们不知道,它是来自于外部事物、心灵深处还是上帝。

人本身不过是单个的感觉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只能这样存在着。”自我”就是不同的感知力的汇聚。任何试图了解自己的尝试最终只能导向领悟。所有其他的人和假定存在的外部世界只是某一个人的领悟,而且没有什么能保证他们确实存在。于是也就不可能有任何关于一个永恒的客观的物质世界的科学法则。这样的法则仅仅是一种感觉的合适的总结。更进一步说,由于因果概念并不是基于科学的证明而不过是一种来自于经常发生的”事件”的通常的顺序的思维习惯,所以我们无法了解,过去感知到的事件将来还会不会再发生。这样休谟就否认了自然法则的必然性、永恒性以及不可破坏性。

–引用自《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物质世界,在休谟的哲学中,已然崩溃,上帝的存在在尼采的哲学中死亡.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也失去了”精神依靠”…

于是我更加迷糊了…

当我看《lord of war》时,真实的揭露真相,也许别人不敢面对,所以票房不怎样,但是我却非常的痛快淋漓.战争及其附属品,不,战争也是附属品,不过是人类的一种无形的游戏,人,便在其中乐不思蜀.一如《The Matrix》一样,生存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中,脱离了这个谎言,我们变会失去价值,失去意义,失去赖以生存的信仰,于是我们仍然茫然.原来,我们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谎言有意义,让我们生生不息的生存下去

人,或许就是为了权力,为了金钱,为了欲望,为了无所惘然的目的而存在着.当人没有欲望的时候,人仿若没有了存在意义.也许不该去寻求什么意义,什么存在,但是它却在那诱惑着我,让我无法不正视…这便是有了小聪明的人不欲与动物一般却又一样存在着,也许只是多了自我欺骗

我曾经以为,我苟活于世,是已到了一种自然的动机,茫然的看着,我不知道尼采的”自我评价”怎么产生的,”自我评价”的超人哲学从何而来…据说先知因为看到了太多,所以许多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

巨厦在崩溃,我静静的等待,等待废墟的产生,掩埋残骸

数分挂了,53分,又怎样,我曾经很喜欢数学,现在也很喜欢,我喜欢与我的成绩无关,与别人怎么看无关,我只是喜欢,无意义的喜欢,我可以继续学下去,不为什么

发布者:巫山霏云

巫山霏云,87年生巨蟹,文科生,IT男,喜读书,不求甚解,

加入对话

2条评论

  1. 哥,不管你最初读数学的初衷是什么,你会发现,其实你所要寻找的已经掩埋在你的内心了
    呵呵,加油吧……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