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行后感

今天一个08的小师妹问,为什么要游行呢,回答的时候不小心就写了这么一段话

当你到了大四的时候,发现马上要离开这个已经待了思念的学校,不管曾经遭遇了多少事情,或者挂了多少科,或者为哪个女孩伤心,或者取得成就,在那一刻你会开始对这周围的一草一木都生出一种平时不曾有的感觉。而在经过一场气氛热烈的毕业晚会之后,你会发现有种难以抑制的情感在脑海回转,有一种无法言语的冲动在体内奔流,这时你会想起去年近日,那些曾经的师兄师姐们。这时你会想学着他们,放开嗓子,将积郁在心中的感觉,也许是难舍,或是无奈,或是欣喜,全部都宣泄出来,不管怎样总归要在那一晚上迸发点什么。你会想在这个即将离开的地方留下一点最后的痕迹,用一点声音证明自己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热爱过。你会想对学弟学妹留下最后的祝福,愿他们不再步自己后尘,愿他们拥有比自己更好的前途。

感到惶惑,不安,却又隐约觉得自得。其实参加了几年的毕业游行了,今年反而不是那么刺激,就像一个身经百战的士兵,置生死于度外。只是明年应该会别有一番感觉吧,毕竟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还记得07年毕业游行的时候在HustStudent的时候为毕业的人辩护,愿走的人走好,留下的人学好……

昨晚参加了09年的毕业生游行,本来想和数学系的一起在紫菘散步,后来阴差阳错的和大家一起去了韵院,最后混在了自控的队伍里面,在韵院享受了一番泼水节。

07年的时候泼水的孩子还会被打,08年有些默许了这个行为,今年则已然成了狂欢,不知道明年又会是怎样的感觉。但愿孩子们学会尊重,泼水就够了,不要再有别的过激行为。

出了同歌同行的现场能源的表现让人感到非常的震撼,头上绑有红丝带,举着两个硕大的能源的牌子,感觉装备非常的齐全。相比较而言,今年的口号有些让人伤心,没有喊出感觉来。不过有些口号非常雷人,比如电子的口号:

电子电子,结婚生子;韵苑韵苑,了我心愿…

电子电子,结婚生子;建规学院,了我心愿…

在HS版有人发了一段优酷的视频,是上师的一段表演,感叹到当年他们班只有2个女生,不过话说回来我到真的觉得华工的女生某种程度上可能是被宠坏了。

和往年一样HS版继续有人争吵,我又去趟浑水,还是回去睡觉吧……梦里可以什么都不用想

天阴雨

每次到了下雨天我总是会很惆怅,然后无所事事的对那些不着边际的人和事产生思念……

无从知晓为何会如此,每在雨天情绪总是会很低落,会默默的想念那些过去的点点滴滴,消逝在我无法再次触及的存在之处。谁与谁的事,风与月的故事,就像水一般慢慢的滑过指尖,那些本不是我的事情依旧与我无关的流逝,而我却不断在重新构建这份我也难以言喻的感觉,唯一的惶惑便是自己丢失在哪里去了。

在有时候也会想着未来的种种可能,谁与谁的将来,手指与手指的夹缝,不同天空下的城市会与怎样的颜色,回去的回不去的现在,在无从知晓的夜晚与面临的种种失落,或者是在他乡获得的一种自我。或许在远方漂泊,在夜里买醉,在他乡无处停泊,漫无目的的寻找一处安宁之地。

最近总是印象深刻的回忆起初中的英语课,在讲台上唱孙燕姿的《遇见》那次,在我青涩的年龄。徘徊在耳际的歌词,是那么熟悉,还伴着羞涩的嗓音,依旧是那么的亲切:

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

自那堂课后遇到了多少人,发生了多少事,有多少对白,我不想知晓。行云流水般的日子造就了日记里密密麻麻的字,始终都是无法预想到的事情。无法放开的过去的那些情,和今天的每一次低头,都会构成一次时空的对撞,痛苦的只剩下抬头的勇气。在阳光下搁置那份腐朽的记忆,透过瞳孔,希望能够忽略时间不再让记忆失真,却也明白镜花水月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于是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听见,冬天的离开,我在某年某月醒过来

所有的印刻都会逐渐为时间所抹去,直到回归光阴冢,回复一片混沌。重新睁开眼睛,所遇到的一切,却更是无从面对。只是此刻我却明晰我在想什么。我在想你,我知道我就是那么的想你,可是我却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那份思念。于是我手足无措,于是我怅然,课我依旧想你,虽然这都是我的事情……

晚风袭来,将白天的喧嚣带走,却留下了一份执念。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只是在想你,也只能默默的想着你吧。愿,灵魂获得安息……而你,印刻在生命中最美丽的一刹

附: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的服务器被盾在了国外相当长一段时间,现在搬回国内了,希望不会再出什么事情。本文写于6月8日至9日……

一种生活

穿过薄薄的窗帘,阳光进入房间。地板上,些许灰尘飞舞。漫长的黑夜在为第一屡阳光所刺破,匿去踪迹。睁开眼睛,挂在衣柜上的绫波丽依然有着她独特的微笑,令人充满对生的渴望。

大学可以有多少种生活方式,我无从知晓。但倘若谈及我的大学,虽不曾有什么值得可以言说的荣耀,但定然称不上单调。也难以说是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但决然难说有什么为人所不齿。时间,似乎就这样在一种平庸中缓缓的流逝,既不愿意在庸俗中荒废,也没有足够的激情冲动能够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

让生命从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形式似乎痛苦得难以承受:一切都需要重新面对,习惯在新的环境中不断遭遇碰撞而变得处处受制;旧有的物品在新的氛围下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沦为了垃圾堆的一分子。然而一切都过去以后,才发现生命改变得是如此的悄无声息,仿若从来就没有经历过,却又确凿的在脑海中留下了印记,虚幻得就像被狂风卷走的马贡多,有着百年的孤独……

习惯睡到自然醒,习惯起来就能够看到灿烂的阳光,也习惯了夜里看书到很晚,因为夜里太安静了,让我不知不觉就已经陷入到书的世界里面,丧失了对时间的概念。也开始学会重拾放弃多年的锻炼,于是每天在晚上10点后慢跑,从住的地方小跑到韵苑,然后再跑回来,于是知道这一段距离有1500余步。

在一种强制下的生活必然不是人所应处的生活,也不是生命应有的形态。在强制之下,就如同集中营里,有时候觉得这和马克思所谓的异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非就是人脱离了大地,丧失了本应,本希望的生活而处于了一种丧失对自我的控制能力。总是喜欢拿海德格尔那句“人,诗意的栖居于大地”来向往什么,可惜也免不了“烦”的阶段,似乎只有在“烦”中才能够体味到那种期望的美好。

缺位了时间的阅读,不受干扰的静静写字,生活似乎是如此的惬意。只是也会怅然若失,抽一口烟,却只是为了期待一丝指尖的温暖。似乎从来还未曾如此的闲适的度日,却有有些对未来的担忧。常常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的灯光,就感觉离俗世的生活如此的遥远而不可触及。

于是学会感受上午清新的空气,还有鸟儿欢快的叫唤。只是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会持续多久,但也许不是想明天的时候,先将今天的日子顺利的度过才是正确的选择。

开了一张书单

近日发奋把《世界文学史纲》这本书给翻完了,之所以说是翻完了,纯粹是因为这本书并不值得细读。对于大陆出的教材一向不是很有感觉,且不说装帧设计等表面因素,文字与内容也不过一般,何况如今学术如此,难得期待一本不错的书。虽然说是如此,但拿来按图索骥也还是不错的主意,于是就参考这本书,再加上平日里的一些积累,大致列了这么一张作者和书目的清单,希望能够在促进自己阅读上有所进步。

当年豆瓣的推出,着实促进了我的阅读,同时也扩大了视野。平心而论,与传统媒体的杂志报纸相比较而言,互联网媒体在更新速度和内容广度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并且不再有权威和编辑的选择。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不管有没有需求,各种层次的知识在互联网上都能够畅通无阻的得到发布与传播。尽管有诸多的所谓管制,但总是无法限制信息的传播。诚然有作品如《寂静之城》描绘一种被禁语的世界,然而这种世界是否会出现还是值得探讨的,假如真的出现了不知道是人类的悲哀还是幸运。然而,不管怎样,信息的交流是不可遏制。虽然萨特有云“他人即是地狱”,但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角度来说,他人与自我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的关系。人既然存在就需要交流,交流的形式不仅仅限于文字,还有表情与动作,无法禁止人的行为也就无法将信息沟通的渠道全部阻塞。总而言之,信息的交流是与人一同存在的,要想阻断信息的交流就得让人消失,虽然让人消失的事情见得多了,但这种反人类的行为是否会继续出现,直到让人类灭绝我到真是拭目以待。

一下子扯远了,前阵子的种种境遇再次让自己从一种虚无的状态中挣扎起来。哈姆莱特的做还是不做,不论在哪个时代都会面临,然而一个问题是:想死是很容易的,活着才是更有挑战的事情。这些日子听闻跳楼或者事故的新闻太多了,生命在这个年代的价值究竟是怎样,依旧是众人在探讨的问题。一切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描述的:“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昧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令人绝望的动态;人们面前似乎什么都有,可是又什么都没有;我们仿若直登天堂,却又像堕入地狱。”

现实的生活让我有时候面临一种严重的精神分裂的感觉,人和现实,和他人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或许这就是萨特所言的“他人即地狱”。我或许能够理解自由主义,对社群主义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但人这种东西,终究以其缺陷而存在。穷究确定性和完美是如此的虚妄,妄图以人之力达到上帝的可能恐怕是这个时代最为妄自尊大的一件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在不断的演变中。而这种追求在我看来,恐怕也是一种对权力的渴求。善与恶,美与丑,造成怎样别致的生命体验,我不知晓。

是否还有一种坚持能够让我们在这个年代信仰,这是我在这个时期思考的问题。它不藏在自然科学中,也许它也不藏在哲学中,可能是藏在我们的文学,或者是我们的生活,藏在我们的心里,我不知晓。是否可以通过对前人的阅读来找到自己的上帝,我不知晓,但如果我不去尝试恐怕永远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