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毕竟升起

不知不觉中已经使博客沉寂了好几个月,最终还是忍不住想动笔写点什么,或许是憋坏了,到了不能不言说的时刻

1.标题

我以为文字的背后藏着一个神秘的精灵,只有有心的人才能够触摸到,它就隐在各种字词的组合间,藏在黑白的文字意义背后,如同女人的心思藏在不经意的行为背后。那些有灵气的人能够从字里行间将读出其中蕴含的独特意味,彼此间惺惺相惜。有时我也会很喜欢琢磨文字底下藏匿的灵魂,就像一个考古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挖掘着掩藏在地底下的记忆,正如史学家沉溺于史料中寻觅过去的资料,试图找到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历史。

在很漫长的黑夜里,我久久的躺在床上思考为何在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语是“毕竟”,而不是“照常”,于是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来比较这两个词语背后所蕴藏的意义,以使得原本就焦灼的心灵获得片刻的安宁以及好奇心的满足。在《苏菲的世界》中,乔斯坦·贾德借阿尔伯特之口说,成为一个哲学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充满好奇心,有时我就觉得选择哲学对我来说也是可以解释的。

在我的印象中,“毕竟”则是一个充满无奈的词语,就如同一只猎豹在长久的追逐后已精疲力竭,在放弃了努力以后却得到了猎物,但这时已经不在有那种努力而产生的满足感,只有无穷的挫折感包围在身边。仿如找到了最后的事实,却只是已经不再需要这份答案。而“照常”的意味则浅了很多,似每天的太阳如预期的那般升起又降落,波澜不惊的持续,充满了生活的平淡。但太阳照常升起,依旧蕴藏着一种独特的强调,为什么要选用照常,因为用词的人希望强调今天的太阳和昨天的一样,继续升起。在这个标题中我试图表达一个意思:在漫长的黑夜的不断等待中,我已经感到了疲倦,但就在放弃之后,太阳却升起来了

然而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这里的太阳有什么寓意呢?我为什么希望它升起来?太阳真的升起来了么?可我无从解答

2.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是国内我最仰慕的导演,在看过他的神作《鬼子来了》来了以后,我觉得国内的其他导演恐怕都很难望其项背,可惜这部电影被广电总局给禁了。在两年前他拍了《太阳照常升起》,与海明威那本小说同名,但是却充满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那种魔幻。很惭愧的一直错误的理解了这部电影的剧情,以至于一直用错误的方式解读这部电影,但这部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确实令人难以琢磨,各种解读都无法解释其魔幻的剧情。而我也无法理解为何这部电影要取这样一个名字,也许真要去看一下海明威的那部小说才行。

相比较姜文那部充满符号意味的电影来说,我觉得海明威的那本小说应该会更为好理解,可惜一直没有读过。对海明威的小说真正产生兴趣是在读了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以后,通过吴晓东在那本书中对海明威文字的梳理和阐述,我才领略到海明威的文字中所蕴含的魅力。以及他所所代表的那“迷惘的一代”在那个炮火后的欧洲,在流动的盛宴后,用一种怎样的文字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对于有一百年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欧洲来说,战争都只是纸上浪漫的刻画,当充满浪漫的年轻一代冲上前线,才发现充满硝烟的战场远非传说中的那般美丽,一战不仅仅摧毁了欧洲的信心,也摧毁了人们的信仰,茨威格不无遗憾的在《昨日的世界》中写下了对旧欧洲的回忆,至少那时人们都乐观、自信,充满了对明天的期待。

如果丧失了对明天的希望,会剩下什么。海明威用行动告诉我们,吞枪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尽管双杆大猎枪能够轰掉大半个脑袋,但你可以不必忍受这个毫无希望的世界忍受痛苦

上午醒来的时候,看见阳光布在地上,心情很好,似乎感到温暖的阳光感觉在身边蔓延,于是这世界似乎还有所值得希冀。

3.帝都

我始终相信,我必将要前往那儿,所有传说与故事的存在之地,追寻曾经的理想与信念。

这并不是第一次去北京,只不过上次只是出差,只能匆匆路过,而这次我试图在那儿长久停留,最终得以如愿以偿。尽管实习如正式员工一般,但四个月的时间让我有充足闲暇去我感兴趣的地方,甚而一去再去。

那天慢慢细雨,站在未名湖畔,我试图寻找传说中的一塌糊涂,却没有任何所得。我始终坚定的认为未名湖是司徒雷登曾经所努力过的那个燕大,但司徒雷登也只能葬在杭州湖畔陪伴他的妻子,不能回到他魂牵梦绕的那个燕大。由于控制出入,北大没有清华那般熙熙攘攘,更显得有一丝大学的淡定。

北京是一个人来人往的地方,曾经四环外的北大和清华,也开始被繁华包围,在清华中行走,难得走到一处僻静之地。我很怀念梅贻琦,罗家伦,那曾经有四大国学大师的时候,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在何方?清华是一个我常去的地方,一方面因为离工作的地方近,也因为在清华的同学朋友多。就像五道口的夜市,每天我都会要路过。

北京的学校很多,尤其在海淀区,走两步就能够换一个学校,在五道口附近一圈有清华,北大,地大(北京),北语,北航,北邮,中科院,北体,人大,北师大,这也是我为什么最后选择了签那儿的原因,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好了。我不知道我会要在外面漂泊多久,但我知道,有一种东西在那儿系住我,会带我回家。

大到颐和园,香山,天安门,小到万圣书园,风入松……也还有一些未曾去过的地方,长城,798,单向街,曾经在文字中所阅读到的,我在工作的闲暇间一一行走。但令我惊讶的是这种游历似乎并未怀着一种十分强烈的敬仰,仿若故国重游,只是有些许怅然。

暗自笃定将在这儿扎根,直到有一天可以离开为止,去往另一个地方找寻自己。

4.朝圣之旅

我回来了,但我已不是那个我。

登上离京的火车时,我就明白这一趟并非寻常意义的回来。这并非是一场简单的旅程,拒绝主管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到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武汉,不仅仅只是为了那考试和论文。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种声音在不断的呼唤,我明白将要回去找寻什么。

我趿着拖鞋,大步走在上班的人潮中,往南方望去,却不知道如果没有她,哪座遥远的城市对我还有什么意义。于是我义无反顾的决定返回武汉,即便那儿已经不再是我所认识的那个武汉,即便在那儿我将再次面对那些苦难,可那种愿望是如此的强烈,我已经不再能自已。能够靠近一点点,即便只能呼吸一个城市的空气也是值得的。

我以为爱情是神圣的,是不可以言说的,然而也只是个人的。我寻着你的气息而来,就如同在西蒙斯的《海伯利安》中那些朝圣者,身不由己的前往我的光阴冢,但却不知道在前面会是什么在等待,生或者死,也许并不是什么问题,关键在于朝圣之途

但我不是归人,只是个过客……

5.无题

直到这篇日志要结束,我才发现第一段的解释似乎有些令我无法满意,只好翻出了布满灰尘的《现代汉语词典》,其中“毕竟”的意思为“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者原因。”于是开始明白,也许我词不达意,或者干脆就夹带了太多的主观色彩。

作者试图表达什么意思,读者能够接收到什么讯息呢?谁知道呢,在这里或许我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于是太阳升起了,我倒下去,低下沉重的头。

 

09年12月18日开始,20日凌晨结束

七夕•思念成疾

往南方望去,我不知道如果没有你,那座遥远的城市对我还有什么意义

–题记

北京的天空始终带着一层灰蒙蒙的感觉,抬头望去,除了灯火辉煌,看不见半颗星星。和北京相比,远在南方学校由于在市郊则要好过一筹,在夜里漫步时还可以看到星光点点。隐约可以记起,在大一的时候一次不经意见从寝室看到星星时的激动,甚至还打电话给朋友,分享自己片刻的欢愉,让室友很是惊奇。

久未回忆的过去似乎是老酒一瓶,越陈越醇香。在印象中,在那个大学前的暑假里,自己是如此倔强的对自己学姐坚持。这些年过来,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有过希望,也有过彻底的绝望,人生的酸甜苦辣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中不断的独自品味。只是隐约有一种感觉,那一种坚持,让自己最终从绝望中走出来,才让自己从容不迫的走到现在。

从来未曾想过,四年的时光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只是从来的过去,都给自己留下了沉重的记忆。就像不知道遇见你,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际遇,却未尝料到会如此一番刻骨的经历。走在下班的路上,和同事取笑说今天路上走的都是一对对的,咱们要赶快回家,心中却想到的是遥远的南方,在那方遥远的山水的你今天过得可好。地铁站的花今天卖得格外好,卖花的阿姨站在那儿忙不过来,而行走在人潮中,我感到一阵怅然

今天,七夕,也只是这几年才开始火起来的节日,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日子。其实是什么日子并无所谓,重要的是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在黑暗中漫步行走,脑海里却是昏黄的路灯下你的身影,但遥远的笑容,却始终不曾属于我。在潘家园配眼镜的时候,那儿的医生说你的眼睛太敏感了,25度的变化都会不适应,我暗自嘀咕,敏感的何尝又只是眼睛。那天我在头晕中习惯着眼镜,就像你的身影在面前不断的恍惚又清晰的如同幻影,永远不可把握。

宏村的山水应该是很好的吧,他是否也同样的美好,能给你带来足够的幸福。希望我不在的日子,你们会幸福得让我嫉妒,希望在将来的日子,你们能够好好的把握每一天,每一分钟,在沉痛的生活中得到自己的安宁与幸福。我不曾知道,预感成为现实后会是怎样的惨烈,但毕竟还是成真,却是如此的悲壮。理解你的行为,是多么的无奈,原谅你不曾告诉我这一切,可以安静的接受,只是无法说服自己默默的接受这一切,虽然未曾言说期待,却无法料到这番未来。言语,片字之间蕴含着的种种深刻含义,你还未曾体会,语句之外藏着的深意我也未曾去琢磨,也许是害怕,也许本就一无所有。我已经丧失了时日,最后的日子在说不着的时候就会到来,而逝去的,就永远不会再有,无从期待的日子,我不知道该如何渡过

我像一朵云,曾经不断的漂泊,直到遇见你才发现自己想停下来。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但在你面前我不关心这个世界,遇见你让我明白怎样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无法抑制的感觉让自己感觉再次活过来了,理性无可奈何的成了旁观者。我想,你不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是一次无与伦比的相遇,在这之前我从来未曾真正的掌握过这种感觉,而在这之后再也无法拥有。

一切明了之后,朋友们不断的游说我,只是她们永远不会懂得怎样的一种信仰,是如此的固执。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如我年龄的老,或者年轻,究竟怎样的一个世界和一个怎样的自己,值得去期待?远远的我怀念在学校的感觉,昏黄的路灯下,有一种生命的宁静,带着无与伦比的美好。年龄告诉我已经不应再是那个疯狂年龄,可是自己却无从知晓,是否还应该相信点什么呢。

水木年华悠远的歌声传来

爱是什么
我还不懂
我不懂自己
我不懂永远

我想,也许我不需要去懂什么,而是去拥抱什么,而眼泪悄然的滴答在键盘上

八月•离歌

让我想起那个下午的,是颐和园的湖光山色。还是在小学的教室里,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以一种斑驳的姿态落在课本上,而那一张纸,正渲染着北海的湖光塔影。印象就定格在那儿如同爷爷那年带我去找叔叔的路上,被时间刻画的棱角是如此的坚毅与刚强,以至于我在以后的很多年都将坚毅与棱角分明的皱纹混在一起,连带着他的所有印象成为了最深的痕迹,所以当我在十几年后再次重新审视那张已经显得有些衰老的脸时,才恍然发现时间是如此的残忍

在小些的时候,读小学的那会儿,会从家里的柜子翻出一叠厚实的照片,那是妈妈藏着的,那是爸爸和她走出那片遥远的农村打拼生活之初的记忆,那是他们去南岳,或许是许愿,还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时光,但那都不和我没有关系,尽管我曾经翻出来一再的问那些对他们已经遥远的记忆,可那只是已经沉沦到生活之下的所有一切还未老去的故事。

城铁五分钟,可以从上地到五道口,站在公司前的十字路口,向北是清华的东南门,向西到了北大的东门,向南是中科院的各个所,这些学生时代的至高堂殿,而今都已经轰然倒下,不再成为了令人瞩目的焦点,却依然吸引着众多学子的目光,尽管,我对这种目光开始感到反感

在现实中,奋斗的,不是自己的努力,而是生活的庸俗。来北京快一个月了,感觉却越发的无趣,逐渐的融入了地铁里面拥挤的人流,逐渐丧失了言语的能力,只是偶尔看着天空,也会发呆,却不知道该想什么,于是有些怀念武汉,虽然那并不是一个很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虽然那里充满着痛苦的经历与伤害,虽然那里让我惨痛的成人。可却有我最后的学生时代,以及最后一丝希望与寄托的存在

在感到无助的夜里,才明白人是如此的羸弱,所有的时间都已经凝固成为了每天的上班下班,每天早晨,奔驰的城铁将人们带离睡城,夜晚再送回来。所有的人都在工作后睡觉,睡觉后工作,在上车和下车间争抢地铁的出口……

北京,一座充满梦想的城市,北京,一座理想破灭的城市,无数人怀着梦想与激情来到这里,找寻自己的机会,又有多少人失望的离开了这儿,留下来的人开始自己的生活,继续醉生梦死,在空虚中继续迷失自己

武汉,我开始如此的怀念那儿,尽管我在那儿的时候是那么的痛恨,那么的渴望离开。尽管只有一丝的希望,尽管只是一份难得的可能,我还是希望能够坚持一种信仰,坚持一份爱,坚持活下去。还有自己的未曾湮灭的理想

假如有一天,我无法坚持一份没有希望的爱,请原谅我。如果有一天,我不再谈及自己的理想,请原谅我。如果有一天,我不在坚持,请原谅我。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孩子,还有一种是死了的孩子……

看不见永久,就听见离歌

 

仅以此文纪念我逝去的22年

在北京

如果不是有人在另外一个博客留言,我大概快要忘记博客这回事情了。看一下日期,已经有将近一个月没有写下任何的东西,而扳一下指头,来北京也已经十多天了。这段日子的感觉不再像以前,有心思能够写下很多的文字,就是看书,也显得是一种难得的消遣,更别提在外面累了一天后还有兴趣能够写下什么散记,虽然我的确去了一些地方……

昨天拿到了第一个offer,工作在五道口,以后我就成为了北漂一族。在被多个地方拒了后,这个经过三轮面试后的offer显得格外的珍贵。确实,本来打算如果这个offer都拿不到的话,我就直接回武汉闭门思过了。不过即便收到offer,我也不能掉以轻心,事实上我还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做,很多书要看,将是一个更加忙碌的时日,何况马上周四就要入职了。

半年的实习时间不算短,本来是不愿意实习这么久的,只是武汉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我留念的了,所有我视之为生命的东西都已经不再了,这些时日过来,心有些受伤,冷得很异常,除了承诺,剩下的只是一些习惯罢了。武汉的一切,那座我爱爬的喻家山,那座我常去的青年园,我常年工作的办公室,我的紫菘,我的韵院,我熟悉的人们……都是一种习惯,我知道,在北京我将有新的朋友,新的娱乐,新的常在的地方,新的生活,只是再也回不去从前的感觉……包括那个人

短途旅行的感觉已经中断了,不过这几天还是去了几个地方,不过都是学校拜会朋友和同学,比如清华,北大,北航,北邮等等,去清华那天还跑到了万圣书园去看了一下,的确是很不错的地方,不愧是北京的地标书店,以后肯定会常在那儿关注。中间问了一下店员,说如果一次买够100就可以成为会员,于是凑了四本书,满足自己的书虫瘾: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
《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西方文论讲稿续编:从卢卡奇到萨义德》

前两天去北大(周四),在燕园转了一圈,风景还在,只是多了许多施工。雨中漫步在未名湖畔还是别有一番感觉,不觉想起诸多大师在其中徜徉。在过百年讲坛时进去给季羡林季老鞠了三个躬,虽然对他感到过誉了,但实在确实是我所敬仰的一个人,其实我比较有兴趣的恐怕也就是佛教和梵语那一块吧

可是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还会再回学校呢,已经打定主意要离开校园一段时间,很多东西,譬如武汉的那么多箱书,恐怕会很长时间都没办法读了。而我现在现在所能够忙的,也就是好好的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吧,希望能够顺利入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