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之后,春分之前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月天气,阳光灿烂,万物苏醒.在漫长的阴雨后天空露出了久违的阳光,驱散了纠缠已久的阴冷潮湿.这情景就像看见祖父站在田埂上舒展了满是皱纹的额头,微笑着想来年的收成

然而,为何今天的阳光如此的刺眼.也许是起床太过早的原因,当从梦中被叫醒的时候发现自己毕竟还是流连于床上的感觉.也许是昨晚在阳台上一人独自面对夜空太久,当夜风不断吹过指尖的红点,闪耀点点温暖的火光时,我才发现夜果然已经深了.

关上门内,回到房间,打开床头的台灯,躺在床上.随手打开纪德的《人间食粮》,又读到那一句话:

“你永远也无法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眼泪再次无法抑制的涌出,模糊了自己的视线.刷牙的时候看见路灯依旧不知疲倦的伫立着,散发出昏黄而柔和的灯光,有一丝温馨的感觉滑过心际.它在干嘛?它不冷吗?它不寂寞吗?它是否也像我一样在想着什么?我不知道…

一些日子以来我承受的众多烦闷都不如这些日子的苦恼,以致于我忍不住跑去买了一包烟.我感到是如此的冷,以致于不得不寄希望于指尖那么一点点的火光能够给我带来一丝温暖,支撑我找到一个足以支持自己的原点.说来讽刺,竟然会依靠如此不可靠的东西来给我以慰藉,可我居然再找不到任何承载生命不能之轻的东西

在很长一段时间,或者说在我的大学里面,有两样东西支撑着我的生命.然而,一个让我感到自己被无情的抛弃,另一个则是我所无从寻求.不要怪我太过天真,请说我太过较真.只是生命它不可重复,是一件消耗品,是我如此的重视它,所以我希望能够让自己感到并没有虚度

下午的阳光,依旧很烂漫.据说武大的樱花今年会提早开放,却不知是否会有远方的朋友过来赏花.我不想一个人继续呆在一个什么地方等待时间的过去,于是叫上shayang到青年园晒太阳.午后的青年园,就像图书馆前的草坪,有着众多的情侣在那儿,只是都和我们无缘.我们觅到一处阳光正好的位置,靠着树看着平静的湖水一如以往的不起丝毫波澜

我没有烟瘾,我甚至痛恨抽烟,但是却不得不对她产生了一点依赖.无法想象,当我对尼古丁的镇静不再敏感,当我对指尖的红点不再感到温暖的时候,我会需要什么,才能抑制自己对虚无的恐惧,能够让我对于生有着本能的渴望

当一个又一个烟蒂整齐的摆在草地上时,我忽然觉得就是一个个的空弹壳放在那里,然而子弹去了哪里我无从知晓.当痞子蔡在一支又一支香烟上写下记忆的时候,是否曾想过让她们随烟雾而消散,抑或,只是为了证明记忆的存在

只是我在夜里仰望天空的时候,看到久违的星星话,是否还会如大一那番打电话给朋友一吐心中的快乐呢

回忆

写下了《情人》的杜拉斯说,当一个人开始回忆的时候,他就老了.

以前总是不知道为何回忆与衰老能够扯上关系,现在却也有些许明了.memory,构成了一个人的存在,是对过去的储存,是现在的基石,是明天的缘由.它在那儿,在无声无形中,为我们保留了一份自己的印象.回忆,将

我们的过去再次重绘,通过现在的视域,重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形象.

当下自是人的一种状态,可过去却并没有因为逝去而不再对我们施加影响,也许只是退到了幕后与上帝一同欣赏舞台上我们拙劣的舞蹈,当我们垂垂老矣的时候才回过头来陪伴.如果说明天是不可把握的,当下便构成了唯一的现实,记忆却可以成为人对生命的一种不断重构形成新的阐释.

然而过去毕竟成为了一种死去的东西,它已经被抛在了我们的脑后,已经跟不上现代的节奏.在时间的房子里,过去湮灭为尘埃,在从窗格中透进来的阳光下自在的飞舞.

毕竟人是活在当下,而对于明天是寄予希望的.死着的过去不再能够给我们带来任何可能的希望,它只适合在阁楼里静静的躺着.于是当我们在外面奔波的时候,我们从不带着过去,甚至都不会去惦记.我们只是在想着今天该干什么,明天要做什么.对于未来,我们寄予厚望,年龄尚幼时的理想虽已不在,但我们却仍然有着各种希冀.对于未来的想法是我们在面对无聊生命的一种持续的动力,让我们得以不放弃活着的勇气.

终究,总会有那么一天,当下不再如意,而明天,则是灰色的.于是我们爬上阁楼,才发现孤寂的记忆,恍然间发现我们曾经有许多东西,似乎忘记了,可是它却依旧在那里,就像一个多年的朋友,等着自己回家.

当我老了,见到了它,发现我所拥有的便只是过去,于是学会了回忆.明天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我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多的精力,其实我早已没有了对生活的热情.于是我学会了回忆,在过去中体味自己的存在.

可是,谁又知道,当一个人对于明天没有想法的时候,他便老了呢.他已经不再如同年轻人有一颗青春的,热动的心,他不在年轻,他只是在维持着自己的记忆,至少在那里面,他曾经年轻过

Charing Cross – the fading world of books

guardian.co.uk的编辑说,由于久负盛名的Murder One书店的关门,意味着查令十字街的曾经有的历史风格将不再,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逝去.于是他们做了这样一个flash来缅怀查令十字街的历史.
如果你痴迷于书的世界,那么你肯定对查令十字街难以忘怀,那本《查令十字街84号》也即是爱书人的圣经.这个Flash通过多个视角的照片和视频展现了现在的查令十字街的影像,当然,编辑们也不会忘记添上老照片来让大家感怀

给爱书的童鞋哈,猛击下面的链接去感受一下查令十字街的氛围吧

http://www.guardian.co.uk/books/interactive/2009/jan/31/charing-cross-bookshops

查令十字街曾经依靠独立书店的生意而兴隆,如传奇的Marks&Co书店,那个因为《查令十字街84号》而享誉世界的旧书店,遗憾的是也早已经关门了

湿牛皮与城堡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提到西藏的一种酷刑:

把人用湿牛皮裹起来,放在阳光下曝晒。等牛皮干硬收缩,就把人箍得乌珠迸出。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总是感到一种无名的伤悲在心中蔓延,这种悲伤就彷佛陷入了黑暗的泥沼,不紧不慢缓缓的沉沦.又仿如一头向往自由的猪绑在长凳上等待屠宰的过程,或者是K在城堡外寻觅入口的怅惘。

以某种视角说生活其实就如同这湿牛皮,人在一天天的老去,而这牛皮一天天开始绷紧起来。作为牛皮的生活规律,就如同一块磨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我们的生命激情缓缓打磨,于是我们开始失去棱角变得圆滑而世故,丧失了理想与生存的激情,盲目于单调的生活。生活中的奢望是维持我们继续的动力,然而奢望注定要破灭,那个时候我们将面对什么?扯谈的究竟是生活还是什么,我不清楚,但感觉在那里分明告诉我容不得抗拒半分。

我今年二十一,大三,在武汉一所不好也不坏的高校里读书(不是求学)。已经习惯每天上课,看书,上网,对大学的生活也渐渐开始麻木。在城堡外的K尝试进入城堡以完成其行为的意义,我亦试图在生活中做一些改变以寻找生命的意义。卡夫卡没能把《城堡》写下去,无从知晓K后来究竟怎样。而我的日子依旧在缓慢前行,改变是否可能而我也并不清楚

那是很有名的一个实验:青蛙会从沸腾的水中立即跳出,但却不会从慢慢加热的水中逃脱。生活的也就是这样,慢慢的将人的警惕慢慢卸下,于是就不明不白的死在了最初看来是无法忍受的”沸水”中。一切都会让我想起两年前的自己,那时一脸的青春还依旧洋溢,那时还对生活充满憧憬,当面对无法忍受的现实时还会奋然而起,以求在挣扎中获得解放。时过境迁,不得不说最终生活的道路还是改变了,至于这种改变通往何处却不是当时所能想的。不管怎样,我曾经数次成功的改变了自己的生命轨迹,尽管是有意或是无意的

然而时至今日,不得不说今天的我,每天面对生活已经开始熟视无睹,如果说成熟是让人变得世故而远离了曾经的理想,那末这种成熟不要也罢,尽管我已经不知道我的理想是什么……余华总是在《活着》里讲述”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可是,如果人没有超越于动物之上的存在,还能称之为人吗?何以为人,何以为存在?

行走在2008年末,我感到一种对前途的无望。时间唯一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是逐渐的消无,我们的青春,我们的记忆,我们的理想……最后全部化为一抷泥土。儒家的入世是如此的不可亲,道家的出世又是如此的不可爱,曹雪芹的红楼梦最大意义恐怕还在于道出了”信奉解脱的精神发现了生命中有不可解脱的东西”!

加缪说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与欲望有何差异?人倘使无欲望,那又有什么值得存在下去的理由?在城堡外,K的意义在于寻找几年如城堡的路,否则的话他在那儿又有什么意义呢?难怪乎佛家会云六根清净,向往涅槃

行走在09年的阳光下,不由的说很温暖。一个冷寂了很久的灵魂颤颤巍巍的爬出地下室,他渴望爱与自由,希望这片新的大地能够承载他的苦难与悲伤。于是我相信,我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成为我自己,至于是怎样的一个自己,我将依旧探索

本是08年末的一篇随想,未想到拖到了09年初,中间思绪几番凌乱,也罢,仅以此祭奠我逝去的08年,迎接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