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阿多诺1955年出版的文集《棱镜》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中间的一句话却广为流传,甚为不朽,那就是”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每次不经意间翻阅到这句话的时候总会感到灵魂的一种震颤,但是又无法言出这种震颤的产生究竟为何…我无法理解,奥斯维辛和写诗,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而为何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一种野蛮

最近看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在绪论中谈到的即是诗人自杀的意义.在这里刘小枫区分了一般的自杀和诗人的自杀:

一般的自杀是对暧昧的世界感到绝望,诗人的自杀起因于对自己的信念,也就是对世界所持的态度的绝望.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的,头脑中闪现一种异样的光辉,这不就是我一直苦苦追寻不得的一个解释么,对于诗人的自杀与二十世纪产生的诸多问题.陷于存在主义精疲力尽的用荒诞反抗荒诞的徒劳无功后,似乎发现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那就是关于诗人的死.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的明白了阿多诺为何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诗人,一个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词语,一个对生命和世界充满热情的集体.他们有着对此在无与伦比的信念,坚守着自然的美好,爱情的可贵,善的执着.而写诗则是诗人的天职,用诗来歌颂爱情,称赞生命,述说执着,是诗人义无反顾的选择

然而,奥斯维辛的发现却揭露了这个世界的残忍,人性的本恶.在奥斯维辛,善是被抛弃的,生命丧失了热情,爱是无法履行的,自然是毫无意义的.被奥斯维辛揭示的世界正是这样一个丑陋而残虐的世界,而这对于对生命和世界的善充满热情的诗人而言,无疑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在奥斯维辛之后他们还写诗来称赞这个世界的美好,那将是是一种对自身的不诚实,对世界的虚伪,无疑是自己将自己坚持的信念毁灭.这对于以文明自居,以善称道的人类来说,无异于摧毁了其居住的根基.所以,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所以刘小枫接着提到了诗人的自杀,这种自杀并非一般的自杀,而是诗人对自身的信念产生怀疑.正是因为诗人发现了世界的残忍与人的恶,使得诗人对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彻底丧失了忠信.当诗人赖以存在的信念毁灭时,诗人不得不走向了自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多佐兄弟》中提到

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地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意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意留在世上,尽管他的四周全是面包.

在奥斯维辛之后,诗人的信念遭到了最为严重的打击,诗人不得不对自己曾经执着的意义是否真是产生了真切的怀疑乃至否弃,从而使得写诗失去了原生的动力.对于诗人来说,丧失了写诗的天职,就意味着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诗人宁可自杀,也不愿意活着.诗人自杀不是日常事件,而是信仰危机事件.最为敏感的诗人自杀预示着这个世界的精神信念危机.

所以普罗大众活下来了,而懂得人没有信念不能存活的诗人却自杀了.而如果你还不懂,那恐怕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还不够爱

身份的焦虑

之所以用这个标题是我太懒了,所以借用了阿兰德波顿的那本书的标题来阐述自己的想法.我曾去图书馆借阅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因为我很想看看他是如此来看待身份的焦虑这个东西.看完了这本书后发现果然只是和那些所谓的中产阶级们,对于我来说,也只是看看罢了而已.其实这篇文章和德波顿的书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自己对身份或者说存在产生了某种疑问,所以才会去看看那本书.而这篇日志是对生活是一场电影的继续.时间依旧还是停留在11/7/2008-11/14/2008之间

我从不怀疑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我的灵魂在深处也如此对我说.这并不是身边的喧嚣和周围的繁华能够排除的寂寞.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处境,也是一种难以求得的可能.于孤寂中塞尚说道:”孤独对我是最合适的东西.孤独的时候,至少谁也无法来统治我了.”我并非艺术家,至多而言只是希望成为一个思考者.但仅仅那样也还好,只是生活往往并不随人意愿

尽管在湖北版聚的时候有众多熟人让我感觉还是人事,但依旧还是感到一种无法用语言叙述的无力.因此当我在河北版聚的时候只能尽可能的和yaker在一起,试图避免隔离感的产生,每个人都在笑语靥面,而我却发现自己手足无措.闪电生日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原来和那群03级的人相处的时日更多,但他们或多或少离开了学校走上自己的生活道路

快乐吗?罐子说”你是个黑暗笼罩的小孩”.让我想起了在入大学之前对笑鱼说”永远要做一个孩子”.其实我只是希望自己还能够保留一份孩子的心,不被世俗和平庸.也许正是这样让我才会有机会选择哲学.《苏菲的世界》里面一直在强调哲学需要孩子般的好奇心,而哲学家们,恐怕就是那群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吧

我记得我离开了湖北版聚而回来,但无法记起后来为何要再去一个人K歌,那个感觉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留下了泪水.一种惶然无措的感觉无时无刻萦绕在自己身边,告诉自己是如此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所以我想去KTV,我想去唱出自己的感觉,但我也不知道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说一直以来我试图追逐自由的话,那么现在我却对自己这个没有一个确切目的的生活感到一种彷徨.追逐自由也是为了什么,但我现在却无所希冀

在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中,人们因为太过在乎他人的看法,而自己所处的身份而感到焦虑.但在我的世界里,他人并没有对我的存在产生威胁.这并非一个好的境遇,当我和我的上帝面对面时,却发现我并不知道他是怎样的,换而言之,似乎陷入了一种虚无主义的存在

而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丢失了身份的归属.这种丢失一方面是自己造成的,一方面也是活动的结果.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探讨了大众心理学,尽管是十分模糊的.但却让我无法不产生一种对自身的担心,是否就这样有时在生活中刻意与他人保持一种距离,从而导致了这种状况我也不是很清楚

无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中我确实是成为了一个落单的人而失去了群体的所在感觉.在生活中诸多行为造成的一种后果,我退了ACM,我转到了哲学,我选择了独处,虽然我还和数学系的人住在一起,但是我却无可避免的走向了一种一个人的存在的方式,有时候,失落感就这样伴随而来了.

现实的我以一种边缘人的情况而存在:远离OI,却有无处不在的影响;告别ACM,却又众多的人际关系;不在数学系,却又和他们住在一块儿;处在哲学系,却又没和哲学系住在一起.在白云黄鹤的技术组,却对白云黄鹤感到绝望;不管身处何方,总会对所在感到一种不合群,对过去总会有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便是我真实的生活状况…

事实上边缘意味着一种不安定,不安全的存在.这种不安定的存在对于一个习惯于安定生活的人而言是不习惯的,是一种痛苦的存在.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追寻的依旧是一种确定的安全感.对于确定性的丧失,总会导致人心惶惶的…也许这也是为何科学和数学都害怕丧失一个根基,这个根基就是确定性

从某种角度上说,身处边缘者,更能体会到一种叫做主流之外的滋味.他们接触了更多的信息,但不得不面临他们无处为家的流浪和漂泊的感觉

p.s.

我已经不想写太多关于这个了…在断断续续的一个月中间,不断的反思与下笔,最终还是发现很多东西不能写出来.也许便是那样吧

昨天去K歌,感冒的嗓子又唱到了谢霆锋的因为爱所以爱,恍恍惚惚又回忆起了某次唱歌时的感觉,对”那些想太多的人,有生之年都不会明白,因为爱所以爱”的体悟:我便是那种想得太多的人,所以我注定无法明白何种为爱的感觉

第二次丢失手机

又一次把手机给丢了,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候时候,不知道是否因为摔了一跤还是被人所偷走…

也许便是自己沉浸于音乐而忽视了身边吧,有时候有些事情是无法预料的,就那么突然决定去财大那边,也许就那样摔了一跤.正和奸夫说很困.媛走进门来,说到手机关机的时候才醒悟到手机已不知所踪.惶惶然的猜度究竟丢在哪里,但是没有任何想法,一路前行才回忆起细节却无从下手而感到怅然

在上一个手机丢失的时候很是落魄了一些日子,但还能怎样呢?在这个时候这东西你最终还是需要一个,于是只能又买了一个,还是一模一样的西门子SK65,可惜的是,终而还是被我的不小心给弄丢了

人生是靠着记忆而存在的,在很多年前,我习惯着每天写日记以记下自己的心情和经历.但很多年后我早已没有了写日记的习惯,日记本也锁进了抽屉.而手机,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记忆的寄托,电话记录了某些事情,而短信就像是不经意的心情.将生活如同一条线牵连起来,使之不再成了一个空白的填充,而有着不断行进的脚步可以告诉我过去的足迹.而正是这些足迹印刻成了现在的我,使得生命丰满起来

这便是我的存在观,尽管人是一种当下的存在,但也是历史的累积物.如果没有过去,那么我们存在的痕迹又何以寻觅,如果没有记忆,我们只是当下的行尸走肉而已.没有过去的经历将我们支撑,我们甚至无法经受住最轻微的一阵风的轻拂,而轰然倒地.

所以,郑智化在水手中唱到:”寻寻觅觅寻不到活着的证据,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在现代的科技社会中我们有着瞬息万变的生活,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种种欲望成为了可能,而广告和资讯不断放大着我们的物欲,让我们失去了自己的上帝而不断的追逐金钱和地位权力.马克思的异化在这个时代变得是如此的现实,在大街上走着的男男女女们衣着光鲜亮艳,面无表情的就如同流水线上产品.公交地铁载着一车一车的人们奔向未知的远方,大楼吞噬着一个又一个的存在,不知道为何,不知道追寻,失去的自我的究竟又在哪里哭泣

尽管,也许,有时候以为,我们会记住值得我们记住的,而忘记那些不值得我们记忆的东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究竟用什么来评价什么是值得我们记忆的呢?多一些记忆,总会让我们对于过去的存在的思考更加多一份认识

但我想起了我的电脑,我存了许多东西,这也是我的记忆.比如QQ,我保存了自04年以来的所有聊天记录,当有一天,我的所有”记忆”离我而去的时候,我会怎样呢?过去的人们不用担心自己的丧失,因为自己活在周围一个稳定的环境里面.可是现代的我们一切变化太大,当时间拂去了一切记忆,我们还有什么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值得自己回顾

我的网站,我的博客,所有证明我的存在的依据,是否有一天也会如此一般.而我,最终也许也会被从历史所抹去,但我为何又深深的关注于自己的存在呢?我不知道,更不会有人给我答案,而我只是徒然的思索.而在百年之后,当我们都已经能够作古,这一切恐怕也只是徒然

而丢了终究是丢了,哭也无奈,伤心也只是徒然.有些东西是无法挽留的,逝去的就让它逝去,毕竟,无可挽回了.而有一阵记忆,就那样空白了,人也空白了,失去了存在的色彩

生活是一场电影


如果生活是一场电影,那么我就只是一个演员,而不是导演

如果从2008年11月7日算起,一直到今天(2008年11月13日).假如不是昨天觉得应该要去上课,才冒着寒风跑到了东九,也许我会继续无视生活中所有既定的安排,躺在床上等待阳光的照耀

在周一的早上去理发店,在师傅异样的目光下,理了一个光头.我知道很多人无法理解我的行为,即便这样我也要义无反顾的前行.假如在7月这样理发尚有人可以理解,那么在现在这个时间,即将进入了寒冷的冬天,一个正常人实在没有理由去理一个光头,然而我终究还是去了.换而言之,我不是正常人,确实如此

为何要在周一理发,原因无非是周日的时候去参加了河北的版聚.上周五的晚上参加了湖北的版聚,上周日参加河北的版聚,而在周三则是闪电的生日.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我连续参与了几场腐败.如果说湖北的版聚是xinqing拉我过去玩,那么河北的版聚其实去的颇为有些莫名其妙.也许只是为了摆脱一下生活的惶然无措

生活其实划了一个圆,从北京回来后的日子没有丝毫本质上的变化.如果有值得一提的东西话,那不过只是把写代码的时候用来看书了而已…

我知道那趟短暂的旅途不过是按了一下收音机的PAUSE,烦闷的生活仍然像噪音一样将继续在耳边嘈杂.始终还是无法摆脱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如果我选择了滞留北京不回来,也许将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体验.但是我始终只是一个懦弱者,最终还是选择了回来,而生活则不可避免的再次沦为了平庸,在边缘的时候最有机会出走,在

这不是两年前的情况,我很清楚.两年前我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方向,尽管在有人看来我是逃离了一种生活,也许就是叫做逃离.当然我宁愿叫做选择,人不可以没有选择的自由,假如存在道德的判定的话,库布里克在《发条橙》里面就提出了这一个重要的问题:”假如人不可以选择做好人或者做坏人,那么做好人还能够成为一种道德上的善么?”

但现在,却远非当年的境遇,如果当年还有任何可能希望,那么现在只是一个人的摸索.我不愿意去想太对,宁愿躺在自己的床上安眠.睡觉是一种幸福,睡到自然醒更是一种幸福.无数哲人的苦苦思索在我看来还不如睡觉来得舒畅.是吧~~上帝,存在,理想,不论寻求何种宗教的慰藉,或者哲学的维度,其实叔本华早已言及:唯有死亡

我不知道该怎么用语言来表述一种情况,就像这个毫无思绪和可能的东西.所有的东西就如同浆糊一般黏稠紊乱…也许,只是随便写点什么发泄一下……给这个混乱的互联网再增添一点垃圾

也许正如太宰治在《丧失为人资格》中那样,神一样的孩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