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了图书馆的书

终于打算结束这一段荒唐的日子了,就像过往那样终结一种混沌的状态,认真的读点书,做点事情,让自己这一段最后的大学时光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一点,但时间不多了,我要好好珍惜。

在图书馆的逾期罚款已经达到两位数之多了,对我这样一个虽然去图书馆并不算非常的勤快,但一向按时还书的人来说,这个数额还是非常巨大的。并非故意不还,只是少了一本书让我失去了去图书馆还书的意义,尽管现在罚款已经比那本书贵了很多。生活毕竟不能这样忧郁下去,逃避永远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尽管有时候有存在的意义。

时常想,如果那本《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没有遗留在武大,我这三个月的生活会是怎样一种情况。或许我的博客就不会这么荒废了,而我的论文会写得更加顺利一些。你说会读得很慢的,我以为一个寒假已经很长了,只是没想到还有一种时间叫做永恒。对于承诺我们永远都做不到,而对于逃避来说,确实最现实莫过的东西。时间证明了你的话,也消磨了我的意志。

夜里读书的时候忽然感觉,这些日子的放荡早已经将我改变了很多。有些东西就那么永远的丢失了,而有些曾经不愿意看到的东西开始在我的血液里面流淌。但或许这才是好的,但我还是厌恶这一切。厌恶着为人的一切,我固执的坚持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却又是无比的痛恨之。我知道我将无法摆脱的痛苦将伴随我浪迹每一个地方,渴望幸福却永生固守痛苦的信仰。

在当当上买的书还是很快就到了,毛姆的《巨匠与杰作》《毛姆读书笔记》还有就是要还图书馆的《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背着一书包的书轮滑在各个图书馆还书。把买来的书给图书馆的人,交了20多的罚款,觉得如释重负,就像把整个过去给抛弃了。在五月来临之前,在四月的尾巴上,我将一段故事抛在脑后,将最后的记忆尘封。

还有两个月,离开武汉,离开这个待了四个月的地方,离开我有爱与恨,惆怅与徘徊的地方。在这里我丧失了自己,在这里我失去了信仰,在这里我曾经爱过,在这里湮灭了我最后的学生时代和青涩年华。最后我依旧一无所有的伴随着灵魂独自离开,但我希望希望还会存有,路还会继续。而我,依然会抬头仰望天空,那里有我的希望,是最终和最后的温暖所在。

对互联网的一些想法

上一篇日志的时候的一些想法,不想放进去,就丢在这儿了。

传统的信息传播往往是点对点或者点对多的被动模式,信息传播比较慢,途径也比较少,时滞性很大。点对点的传播模式有闲聊,邮件,专使等,点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如告示,图书,报纸,广播,电视和其他的一些途径。也有一些小型的快速的传播模式,但受制于传播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信息传播并不快。

早先的互联网还只是一种类似于传统的信息传播,纯静态的互联网表明他们于传统媒体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互联网的技术却是基于光速传播的,每一个终端都有着对等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BBS,论坛的出现表明每一个终端都能够创造内容,并且传递信息给他人。从纯文字到图片再到如今的视频,互联网不断的充实着自己的内容,也改变了人们交流的信息内涵。

互联网的诞生就是为了终端之间进行交流,信息的流动就成了最主要的用途,IM(即时通讯软件)就是走的点对点的信息传播,而网站则是点对多的传播。在博客出来之前,互联网的内容大多数还是由门户网站所提供,由于技术的限制,能够自行开设网站的个人并不多,更遑论提供内容了。而博客的诞生寓意着一种新的模式即将到了,这就是用户创造内容的时代,昭示着Web2.0的到来。

如果说早先年的博客还残留着传统的点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那么twitter的出现则完全颠覆了以往的传播方式。在twitter上,没有人是中心节点,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信息只是借助于某一个人切入这个网络,然后完成整个传播过程。借助于互联网的方便快捷,信息的传播速度大为提升,只需要几秒钟,其他的人就可以看到信息的出现,从而使得遏制信息的产生成为不可能。而按照六度分隔理论,一条信息只需要6次转载就可以传递给所有的人,如此快捷又怎么能够封杀?

对于用户来说,博客需要他主动的去寻求信息,而twitter则代表的新模式意味着信息是被推送到他那儿,同时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将信息传递给别人。信息是如此的快捷方便以至于没有人能够了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更谈不上审查和控制。从厦门的PX事件到广东的番禹垃圾焚烧站,twitter方便人们自由的将信息传递给想要传递人,从而促使这些运动中的人们能够有效的交流,尽管“无组织”但是“有纪律”。

互联网的诞生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传统点对多的信息传播模式逐渐被互联网时代平等的网络所取代,推特上的信息比传统的媒体的新闻更为快速和迅捷。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审查机构只要控制了传播信息的点,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信息。而对传播信息的点的控制,对于接收信息的个人来说,是感觉不到的。但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和传播者,审查机构要做到对整个信息的控制就必须和每一个发出信息的人打交道,即便控制了信息的传播,但是控制的事实却让每个与信息打交道的人感觉到了对自由的丧失。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我想互联网肯定是其中之一。

让审查来得更猛烈些吧

前两天在王晓渔的座谈会上曾经和他谈到博客关闭的事情以及中国新一轮的互联网管制的问题。对此我们的想法很一致,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好事情,但也并非坏事情,虽然管制是严格了,但是我身边的人们也开始纷纷感受到了绿坝娘的威力。

今天梁文道在博客上也写了《越多的审查,越多的自由》一文,对越来越严格的互联网审查表示非常的夸赞,因为它将原先隐藏在背后的审查制度带到前面,让人们不得不直接面对审查的问题。当人们对一个事情没有切身感受的时候,是不会明白这个事情对他有多么的重要。对于信息的获取者来说,不会在意新闻里面是否会少一条重要新闻,但是对于信息的生产者来说,则会关心自己说的一句话怎么会消失了。以前有人总是说言论自由是知识分子的事情,和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当现在的公权力还是侵犯到每一个人说话的自由的时候,当我们说的话不断的消失的时候,当敏感词不断的出现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开始说言论自由知识少数人的事情了。

用梁文道的话说:

“換句話說,網路時代曝露了審查機制的存在,讓它清清楚楚地呈現在每一個人的面前。過去只有,媒體業內人士才能體會得到的感受,現在卻可能是三億線民的集體經驗。這是好事,因為它使所有人都無法漠視自由的稀缺,都無法再假裝自己活在一個甜美快樂的世界。有了這種感受,才有尋求變化的動力。”

韩寒曾经说“我们见识了,我们都很害怕,但是我们也不知道,你们都在害怕些什么。”对于自由总是有人千方百计的诋毁着,总是有审查机构过来要求删除帖子,增加敏感词。让审查来得更猛烈些吧,让每一个试图说话的人看到你们的权力。然后再让房价来得更猛烈些,涨到有一天泡沫爆炸,将人们的继续都席卷一空,这时看看,到底还有谁害怕

还有两个月

按照往年的惯例,学校6月26,27这两天就赶毕业生走了。于是乎还有整整两个月,就要从这所待了四年的学校滚蛋了。

一直很期待离开这一天,但真的当这一天要到来的时候却又感到一种莫名的怅然。从三年前开始我就不断的送人离开,以致于我以为自己习惯了离别,但真到自己要离开的那一天却怅然了。带着五味俱全的心情看着日期一天一天的逼近,嘴里不说,心里却总是希望这一天晚一点到来。无论怎么评价,本科四年在对我的作用是巨大的,尽管千般不好万般无奈,但它就是这样一个环境,染上的痕迹终身都无法除去。

有时候想,回到四年前,如果武大没有提早截止接收材料,如果不是要求体检资料,或许最后我会选择武大,而非华工(尽管很多后来者喜欢称呼华科,但我还是习惯叫华工)。但命运之途早已划定,注定了的是要来到珞瑜路1037号,而非珞珈山。人永远没有办法回到过去重演另外一条道路,于是我无法想象如果去武大会是怎样的情形,抑或接受了重庆大学的邀请又会有怎样的可能性,我只知道我来到了这里,成为了现在这样。

命运就是这样,高居于头顶无情的看着你,或许是带着一丝冷冷的笑容。我无法用满意或不满意来形容自己的现状,即使某些人用某些标准予以了评判,但那并不能代表我就如此认为。这四年就是一个腐朽的堕落过程,只有选择,没有奋斗……曾经寄希望的时日已经逐渐远去,对比着有时觉得可以看到未来自己是何等的懦弱与无能,但有时又觉得自己每一天都在不断的产生新的可能,尽管还是一样的懒散与堕落。

早些日子,班长向每个同学寻求写在系里杂志《慧源》上的寄语,我很恐惧,于是拖了好些日子。最后被班长追讨得不行了,就丢了一句话“学有涯,思无止”。虽然并不是很满意,勉强也就凑数了,至少还蛮符合哲学系的内涵。恍恍惚惚的发现还有两个月,自己的学生生涯就在某种程度上划了一个句号。而自己一寝室的书,又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够看了。

并不觉得“学有涯” ,尽管学生生涯马上就要划上一个句号了,学习却是不能停止的,很可惜的是有时候感觉自己和身边的人已经开始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中学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题海战术让我们丧失了学习的乐趣,从而打消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知识真的无用吗?或许文凭无用才是真的!

但眼前重要的是这两个月的时间,但毕竟还有两个月,这两个月将会怎么度过呢?我很期待